网站通知:中国印包网已更名为印包界(yinbaojie.net),全球印刷包装行业价值资讯头部媒体,重要的印包行业资讯集散平台。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深度 | 柔印30年光辉岁月

   2023-04-18 印包界印包君4810
核心提示:本文是对过去30年柔印历史的简短总结。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柔印从一个质量问题严重的失败者,一跃成为印刷工艺的“联赛冠军”。这是怎么发生的?

本文是对过去30年柔印历史的简短总结。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柔印从一个质量问题严重的失败者,一跃成为印刷工艺的“联赛冠军”。这是怎么发生的?

起始点:30年前

1990年,柔印主要面向网目调印刷,开始不断发展。即使加网线数相对较低,但相对较高的网点扩大仍令人困扰,印刷质量不具备吸引力,尤其是高光部分。处理暗调的摄影图像和渐变需要很多技巧。

尽管网纹辊具有激光雕刻的陶瓷表面,但从今天的观点来看,网纹辊的载墨量仍然过高,这也增加了印刷色调值。加网范围为200~300 lpcm。通常,45°的雕刻角度仍然存在,这是受网纹辊凹版印刷的影响。第一次将网穴排列成蜂窝结构仍然是尝试性的,压力是齿轮驱动的,柔印机平均有6~8个印刷单元,贴版套筒已有初步应用,但还不是主流。

印刷版主要由感光聚合物制成。然而,与今天不同的是,仍然有所谓的多层版和带有涂布层的印版来促进油墨转移。多层版已经消亡,由于技术原因,从1995年左右开始,带有涂布层的印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稳定生产。

那时的印前操作刚刚开始使用计算机,它们被安装在昂贵的DAR(数字艺术品和复制品)系统中并封闭起来。因此,复制技术通常仍涉及图像胶片。最后,胶片必须经过曝光,才能复制到感光聚合物印版上。橡胶辊的直接激光雕刻已经存在,但基本只用于线条图案和无缝印刷形式。

当然,当时drupa展览会上的柔印主角们仍然对未来的柔印发展有着极大的信心,如今来看,他们是对的。


图1 激光雕刻陶瓷网纹辊表面的微观图像

1990—1995年

1990年后的几年,出现了DTP技术(桌面出版)。从那时起,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印前系统。旧的DAR系统开始慢慢消失。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仍被继续使用,只是被更专业的技术所取代。

DTP最初给用户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如何应对(数字)色彩管理。由于该系统不再是单一来源,用户必须自行创建颜色平衡。“色彩管理”一词是在这些年首次提出的,至今仍广受行业关注。

然而,高光网点的网点扩大仍然是致命缺点。因此,人们尝试以新的技巧来克服承印物白色和第一印刷色之间的色调值跳跃。原则上,调频加网(FM)非常有效。调频网“不喜欢”两件事:来自原稿的不准确传输和高阶调网点扩大。不幸的是,后者在当时的柔印中不可避免,因此调频加网暂停在柔印中使用。

1995年,drupa开创了柔印的先河,展出了数字感光聚合物柔性版。从一开始,它们所能达到的印刷质量就非常令人信服,以至于以质量为导向的欧洲市场立即接受了这项技术(美国人的做法稍有不同,而在亚洲,柔印在当时仍然是绝对的小众工艺)。因此,CDI制版机得以大量安装。今天,这种类型的机器仍然在处理柔印的绝大多数印版成像。


图2 20世纪90年代的卫星式柔印机

在drupa 1995展会上,还首次推出了具有直接驱动功能的CI(中央压印滚筒)柔印机,从今天来看,这已成为柔印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印刷单元的平均数量逐渐增加到8~10个。

1995—2000年

drupa 1995之后的日子对柔印来说是令人兴奋的。柔印可以突然印刷出比以前好得多的网目调图案,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由此,质量要求更高的印刷业务不断从其他印刷方式转换到柔印流程中。

当然,更令人高兴的是柔印网点扩大明显减少。在处理这些数字感光聚合物柔性版的过程中,浮雕元素以及所有网版网点的尺寸都会因空气中的氧气抑制而减小。这在当时几乎是革命性的突破,有助于解释一系列现象,虽然它也有缺点。

最初,感光聚合物原材料制造商只是简单地采用他们现有的配方,并在表面添加熟悉的黑膜(LAMS),后来开发了专门的感光聚合物配方。与此同时,传统胶片版几乎已经消失。

由于改进了成像质量,包括更小的网目调网点,人们自然也会尝试更精细的加网线数。当时,有些地方已经使用80 lpcm,即使只是在局部区域(窄光谱范围内的紫外线柔版)。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数字感光聚合物印版的首次使用也反映了该系统的一些弱点,即网纹辊的油墨转移量太高以及加网线数不足。现在可以在印版上实现的微小网点容易塞入网纹辊网穴,因此需要更精细的网纹辊。当然,它们的载墨量较小。

然而,较小体积的印刷油墨中的颜料也较少,因此下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印刷油墨问题,它必须具有更高的色强度。在21世纪初,这甚至在所谓的高清打印油墨的开发中达到了顶峰。


图3 雕刻后LAMS膜与胶片作用类似

同时,泡棉结构和套筒进一步优化。印版越精细,就越需要注意其底衬。今天,这些辅材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drupa 2000见证了热显影技术在柔印中的应用。在可水洗的感光聚合物接受度相对较低之外,柔版制版获得了另一种避免使用有机溶剂的可能性。然而,这或许并未达到业内所希望的里程碑。

2000—2010年

千禧年后的头几年,柔印行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取得了很多成绩,特别是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然而,柔印长期稳定性和准确性的不足变得明显。其中的原因直到2004年才完全澄清。但曝光过程中氧气的影响不如预期可控。DFTA的CtP工作组以此为契机,制定了相应的指南和认证。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从那时起数字感光聚合物印刷版的再现质量大幅上升,柔印得到了从其他印刷方式中转移过来的订单。

与此同时,激光直接雕刻也变得更加引人注目,在柔性版制版技术中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明显优势之一是实现无缝印刷。尽管感光聚合物印刷版也可用,但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产品使用范围更窄。


图4 热敏制版设备


图5 直接激光制版设备

如上文所述,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具有促进油墨转移的涂布层的感光聚合版已经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向数字成像的转变改变了这一点,因为黑膜LAMS层占据了顶层的空间。然而,从2010年前后直到今天,新型感光聚合物被开发出来,印版再次具有涂布层。尽管目前其他方法也可以改善油墨转移,但具有这种涂布层的印刷版经过尝试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择。

在这一阶段,值得一提的是网纹辊进一步发展。完全放弃单独网穴并将其组合成类似回路结构的想法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但它确实为其他制造商进一步考虑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开端。

下一个重要里程碑是高清柔印(艾司科)。更高的成像分辨率、精细的加网、对高光色调的特殊处理等,为柔印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到目前为止,其他印刷工艺的优点对于柔印来说都可以实现。

2010年至今

21世纪10年代最显著的特点是柯达Flexcel NX系统进入市场,能够激励竞争对手朝着感光聚合物平顶技术的方向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印刷浮雕上表面结构的巨大成功。这已经被证明可以提高油墨转移和沉积的程度,使柔印达到凹印水平。这是又一重要的里程碑。然而,为此有必要在感光聚合物的UV曝光期间清除前面提到的氧气。

此外,平顶技术还提高了浮雕元素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印刷精度和均匀性。除此之外,平顶技术还为其他几项创新铺平了道路。例如,高清技术变成了全高清。调频加网在20世纪90年代曾被业界摒弃,现在可以再次设想。最后,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全新的网目调网点成为革命性的概念。今天,人们谈论的水晶网点或Bellissima网点,仅DFTA技术中心就开发了超过六种改进的图像网目调加网方式。


图6 DFTA大奖获奖作品


图7 《柔凹印》杂志2015年第3期封面


图8 泡棉胶带纵面结构放大图像

随着新成像技术的出现,印刷加网线数再次增长,根据市场细分,现已超过100 lpcm。

当然,在这一时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是DFTA大奖的开端。这是第一次颁发这些令人艳羡的奖项,突出了柔印产品的质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十个类别已经进行了几次调整,因此该奖项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吸引力。许多柔印公司都知道并欣赏该奖项,将其作为激励员工和加强自身市场地位的平台。

另一个里程碑是2015年的一个特别项目——在DFTA技术中心为《柔凹印》杂志2015年第3期印刷封面。其特殊之处在于,正面的印刷图像采用柔印7色印刷,背面则是正常的4色印刷图案。柔印行业今天仍然在广泛讨论扩展色域、7色印刷等。

2022年初,柔印系统中的几乎所有组件,不论是感光聚合物还是激光雕刻橡胶辊制成的印刷版、泡棉胶带和支撑结构、网纹辊、刮刀、油墨和印刷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目前很少有印刷设计是柔印不能实现的。

整体而言,柔印可被视为赢家之一。在经历了相对短暂的危机之后,当有机溶剂变得稀缺和昂贵时,柔印再次因快速反应和在短时间内处理与系统相关的包装印刷印件而名声大噪。

“走了很长的路,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仍有一些事情要做。”今天可以这样来描述柔印。无论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市场地位是否需要加强,形象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柔印未来的前景都是美好的。

来源丨 李玉山 译 印刷杂志

 
标签: 柔印 30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